《棗頌》《千秋張飛廟》《相遇》……一首首散發(fā)著獨特韻味的音樂,時而悠揚婉轉(zhuǎn),時而激情澎湃,就像在講述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王小剛的音樂喜歡運用傳統(tǒng)元素,他說,他的根在云陽這一片土地上,腳下的土地是他取之不盡的素材庫。
1月22日,記者來到云陽教師進修學院的音樂教室,見到了縣文聯(lián)副主席、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音樂高級講師王小剛,只見他靈活的十指在琴鍵上跳動著,動聽的音樂在教室里回旋。
一曲彈罷,王小剛放下琴蓋,來到操場上享受冬日難得的暖陽。“我對音樂創(chuàng)作沒有計劃安排,遇到能感動我的人和事,我就寫下它?!蓖跣偽⑿χf,“今天是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也許就會遇到感人的事,不走出來談何遇見呢?”
音樂之路啟蒙于田坎上的歌聲
“我和音樂結(jié)緣還得從小說起。我是聽著田坎上的歌聲長大的,是農(nóng)人勞作時的山歌熏陶了我?!眴柕剿侨绾巫呱弦魳分窌r,他徐徐地講了起來。
1969年,王小剛出生于江口鎮(zhèn)一戶農(nóng)民家庭,他童年的樂趣都在田間地里。由于父母白天要忙農(nóng)活,無人照顧他,從4歲起,父母干活時他就被一起帶到地里。那時,人們在勞作之余,就會聚在一起唱山歌放松一下。他看到大人們一邊勞動一邊唱歌,顯得無比快樂,于是,音樂的種子就漸漸在他心里生根發(fā)芽。
農(nóng)民的孩子早當家。在王小剛7歲時,就開始幫家里干些活兒,獨自一人去放羊,割豬草。這時,他會情不自禁地哼起平時廣播中聽到的歌曲,比如《東方紅》《唱支山歌給黨聽》之類。一旦他唱起歌來,鄉(xiāng)親們就會放下手中的鋤頭,圍上來專心聽他唱歌。由于年齡還小,見這么多人看著他,他就會害起羞來,不再唱了。以后,村里人為了不干擾他唱歌,就躲在一旁聽。
“這個娃兒唱得真好!太棒了!了不起!”他經(jīng)常會聽到大人們贊美的話,于是心里就會生出一種滿足感、自豪感,同時也鼓勵著他要唱得更好。
在王小剛讀初中時,一首《十五的月亮》讓他下定決心走音樂之路。一個周末,王小剛又到坡上割豬草,走到一個山溝里,便開口唱起來:“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xiāng),照在邊關。寧靜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嘹亮、悅耳的歌聲在山谷間回蕩。兩公里之外的山那邊正在干農(nóng)活的村民,紛紛放下手中的農(nóng)具,不約而同地朝著歌聲傳出的方向走來。來到跟前,一名姓周的村民走上去,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道:“小剛,你是一塊好材料,如果你不去學音樂就太可惜了!你走出去也是我們村的驕傲!”
這個村民的一席話深深烙印在他腦海里,對他的人生選擇起了很大的作用。19歲時,他考上了涪陵師專音樂系,從此,他便在這條路上開啟了一段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