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記者 吳剛
一棟一棟形態(tài)各異的小樓,房前屋后處處綻放的野花,在初冬的暖陽中顯得格外明亮。
10月31日,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現(xiàn)場會在墊江召開。不少參會者在參觀該縣新民鎮(zhèn)畢橋、明月兩個示范村時,發(fā)出這樣的疑問:過去農村隨處可見的垃圾,都去哪兒了?
好環(huán)境讓村民從城里搬了回來
過去,農村環(huán)境的臟亂差,幾乎是一種常態(tài)。畢橋村村民、69歲的蔣學碧回憶說,她嫁到這個村已近50年了,日常處理垃圾的方法,就是將垃圾直接倒進附近的一條小河溝去。長此以往,整條河溝全是垃圾,遇到夏天漲洪水,垃圾將河道兩邊的樹枝掛成白茫茫的一片。
至于農村院壩,那更是雜物和垃圾隨處堆放,散養(yǎng)的雞鴨四處拉糞便。有時人要進屋,經過院壩時必須選擇性落腳,否則就可能踩一腳雞屎鴨糞。
令蔣學碧沒想到的是,早已習以為常的環(huán)境會迎來一場鄉(xiāng)村衛(wèi)生面貌的大改觀?!俺鲩T都是水泥路,到處都掃得干干凈凈,基本看不到垃圾,加上我們這里早就通了水電氣和公交車,和城里沒啥區(qū)別?!?/p>
在明月村,村民伍宗恒說,農村衛(wèi)生環(huán)境整治后,他從墊江縣城的出租房里搬了回來,每天乘坐公交車去縣城做工,“比城里還干凈些,住家里舒服,很多村民寧肯把在縣城購買的商品房閑置,也搬回家來住了?!?/p>
一套體系確保農村垃圾有去處
垃圾去哪兒了,答案是一個完備的農村垃圾收運和處置體系。
例如,在畢橋村,重慶日報記者注意到,每家每戶門口都有兩個垃圾桶,分別標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
村民為啥會主動進行垃圾分類,而不是過去那樣倒進河里?答案是垃圾和農業(yè)廢棄物可以兌換成生活用品,有實實在在的利益。在村子的中心位置,一個名為“垃圾超市”的商鋪赫然在目。蔣學碧說,她把廢舊塑料、玻璃等有用的垃圾送到這里,超市會在她的卡上計分。憑借這些積分,她隨時可以來“提取”相應價值的生活用品。
該超市負責人介紹,他們會鼓勵村民用垃圾積分購買商品。比如,一袋大米,用現(xiàn)金購買要53元,但用積分兌換,折合人民幣只需要48元。此舉減少了農村垃圾的總量,還有助于物資的回收利用。
村民認為無用的垃圾,會被送到村口的垃圾箱。重慶環(huán)衛(wèi)集團定期派車前來置換垃圾箱。在新民場鎮(zhèn)附近的一個垃圾轉運站,長安小卡正在把從各個村拖運來的垃圾傾倒進一個更大的垃圾罐中,后者經過壓縮,再由更大的卡車運送至墊江縣垃圾填埋場。
墊江縣城管局負責人稱,他們以每噸200多元的價格,從環(huán)衛(wèi)集團采購服務,后者在全縣26個鄉(xiāng)鎮(zhèn)建立了28個垃圾轉運站,對各個村分散的垃圾進行收儲和集中轉運,通過這一體系來確保農村垃圾有去處,不亂丟。
近30億元的財政投入讓村民受益
重慶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墊江的做法在全市具有普遍性:目前,和蔣學碧家門口一樣的垃圾桶,全市有49.8萬余個;和畢橋村口一樣的垃圾箱,全市有4.29萬余個;像墊江新民垃圾中轉站這樣的站場,全市鄉(xiāng)鎮(zhèn)共設置了638座。與之相對應,全市共配置農村生活垃圾運輸車輛3143臺,鄉(xiāng)鎮(zhèn)環(huán)境衛(wèi)生治理專(兼)職管理人員5370名,行政村保潔人員3.5萬余名。一個完備的農村垃圾收運和處置體系,基本形成。
依靠這套體系,目前全市已經完成6.1萬余處、64.6萬余噸農村存量生活垃圾治理,清運處理農村日常生活垃圾282.49萬余噸,7849個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行政村有效治理比例達到95%以上,受益村民1085萬余人,農村居民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知曉率為96.74%、滿意率為92.5%。目前,重慶38個涉農區(qū)縣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均已通過市級驗收,基本達到國家要求的“5有標準”,提出全國驗收申請。
短短幾年內完成幅員遼闊的廣大農村地區(qū)的臟亂差整治,源于中央部委的統(tǒng)一指揮和重慶市的高度重視。2014年,住建部提出,用5年時間開展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隨即,重慶出臺相關工作的實施方案。截至目前,全市各級累計共投入治理資金29.2億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