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日本不卡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首页|欧美中文字幕永久免费

          煤油馬燈、陶瓦飯缽、軍用水壺、BP機、老式算盤、稅務公文包……一件件老物件,陸續(xù)收集起來,陳列在展廳中,由此開啟了云陽縣地稅局的尋根之旅。

          去年4月,在云陽地稅局舉辦的一次離退休老干部座談會上,地稅局局長羅洋與老同志暢談稅收往事。談到情深處,不少老同志抹起了眼淚。這個場景深深觸動了在場的每一個地稅干部,大多也眼濕鼻酸起來。

          “云陽地稅局的根究竟在哪里?它的精神究竟是什么?”羅洋心中充滿無數(shù)個疑團。隨后,他們決定在系統(tǒng)內征集一些老物件,試著挖掘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讓老物件鮮活起來,讓老故事激勵人心,讓老物件老故事成為打開云陽地稅記憶的一把鑰匙,同時也希冀稅收事業(yè)的繼承者不斷從前輩那里汲取精神力量。

          “這就是我們的初心。”羅洋說,“老物件雖然老,但它背后的故事卻常聽常新,永不過時!”他說,一個單位的歷史是一個單位文化的組成部分,一個單位的歷史也決定著一個單位未來的走向;他們要尊重歷史,珍惜歷史,銘記歷史,同時也要書寫新的歷史。

          近日,記者參觀了云陽地稅局老物件展廳,采訪了相關人員,試圖通過幾件普通的老物件,真實再現(xiàn)那段歷史,勾勒出云陽老一輩地稅人的精神輪廓。

          算盤和賬本,記錄了稅務人的工匠精神

          在云陽地稅局二樓的老物件展廳中,有一把上世紀八十年代的17檔7珠老式算盤,銘牌上生產(chǎn)廠家的電話號碼還是五位數(shù)。由于年代較久,而使用頻率又極高,有兩顆算珠已出現(xiàn)裂口,其余算珠和木邊框也是傷痕累累、體無完膚,只有四角的鋁質包皮尚較完好,然而,已是重新?lián)Q過了的。

          這把算盤,承載了計稅員王坤銘大半輩子的回憶。

          算盤,是上一輩稅務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更是王坤銘賴以工作的“武器”。在沒有計算器的時代,云陽縣兩千多萬農業(yè)稅計稅,全靠王坤銘的五根手指頭在算盤上“噼里啪啦”累出來,幾元、幾十元、幾百元……面對大量的稅票,為了確保無誤,他算一遍還不放心,時常算完一遍又算一遍;偶爾被旁人打斷,只得重頭再來。為了少走神、少出錯,王坤銘強迫自己在工作中養(yǎng)成嚴謹、專注的習慣。久而久之,每當撥弄起算盤,他便仿佛進入了與世隔絕的境界,不管外界如何紛擾,他自凝神工作,算起來既快又準。由于長年收稅計稅,與算盤打交道,他的幾根手指頭全都磨出了厚厚的老繭。

          在工作上,王坤銘一絲不茍,嚴肅認真;在工作之外,他又是一名和藹的老師。他監(jiān)督、指導全所人員練習珠算。“珠算不難,用點心,再反復練習就好了?!彼麄魇诮o同事們的“秘訣”,就兩點:一是用心,二是勤練。在他指導下,云陽稅務部門多位干部職工均在全國首屆珠算競賽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打好算盤,是王坤銘那一代地稅人的看家本領,幾千萬的稅款就是他們幾元、幾十元在算盤上計算出來的。即使后來局里配置了計算器,他們對算盤的熱愛也絲毫不減。

          王坤銘還有一個“寶貝”,是一本有關農業(yè)稅的歷史資料。這本資料記錄了1946年以后20年間云陽縣農業(yè)稅征收數(shù)據(jù),包括農業(yè)戶數(shù)、農業(yè)人口、計征稅額、依法減免、實際負擔等匯總數(shù)據(jù),以及云陽縣分片區(qū)數(shù)據(jù)。這本珍貴的歷史資料,是王坤銘于1967年在鋼板上手工刻寫出來的。全卷字跡清晰工整,無任何涂改痕跡。鋼板刻字是技術活、細活,橫不易平,豎不易直;而且力道也難把握,輕了則模糊,重了則紙破;刻的時間長了,又會臂酸指痛。一張蠟紙,越是刻到最后,越是要謹慎小心如履薄冰,旦有失誤,則前功盡棄。

          手工刻寫練就了王坤明工匠般的細致、嚴謹,他深有體會地說:“身為稅務工作者,需要的正是這種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它引領著稅務工作不斷向前發(fā)展,提質增效。”

          馬燈和電筒,傳承了稅務人的責任和擔當

          展廳一角,擺放著一盞煤油馬燈和一只長柄手電筒。這兩樣物件看上去已頗有些年代了。馬燈是深藍色的,漆面有多處剝落,燈座銹跡斑斑,早已辨不出顏色。燈座上有一個旋鈕,用來調節(jié)燈芯。玻璃燈罩尚完好無損,只是蒙了一層厚厚的灰,透過燈罩,依稀可見殘留的燈花。這盞馬燈靜靜地立在那里,仿佛一位飽經(jīng)風霜的老者,雖已是人生暮年,卻無法掩蓋曾經(jīng)的榮光。旁邊那只銀色的手電筒,手柄細長,上面有一個凸起的按鈕和紅色指示燈。筒身雖不見多少銹跡,上面的螺紋卻被磨平,握在手中光滑而冰涼。

          這兩樣老物件,是云陽地稅局稅收政策與征收管理科科長梁國華的父親梁尚安送給他的。梁尚安是一位把一身都奉獻給稅務事業(yè)的“老兵”,也是一位嚴厲的父親。1983年,當梁國華承繼父志,正式成為一名“藍稅兵”時,父親鄭重地把這兩樣陪伴其多年的“老伙計”送給他?!拔覍δ銢]有別的要求,只希望你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工作?!备赣H很嚴肅地囑咐他。從此,這句話便時常縈繞在他腦海。

          “父親給我的,不僅僅是兩件照明工具,更有他的期望和囑托?!绷簢A從父親手中接過這兩樣東西的時候,感到肩上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他暗自勉勵自己,要像父親一樣以“肅肅宵征,夙夜在公”的擔當精神,去對待即將到來的稅務工作。

          這盞馬燈和這只手電,如同親密的伙伴一樣,陪伴梁國華度過了稅務生活最初的艱難日子。那年冬天特別冷,灰蒙蒙的天空久久難見陽光。梁國華當時的主要工作是征收屠宰稅,稅票是填開式的,沒有存根。他白天征稅,晚上還要手抄稅票內容以供檢查使用。那時由于供電設施不完善,單位和家里都經(jīng)常停電。為了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他隨身攜帶著父親送的手電筒,晚上單位停電時,就拿出電筒應急;夜深回家,又用電筒照明。回到家里,他提出煤油馬燈,伴著微弱的燈火,繼續(xù)未完的工作。一個寒冬,便這樣走了過來。

          就在梁國華參加工作的頭一年,《財政》雜志上刊登了他的《稅務新兵日記》。父親送給他的煤油馬燈和手電筒就是日記里的主角,它們在黑暗中照亮了他埋頭苦干的青春歲月,生動地詮釋了他從父輩繼承下來的擔當精神。他動情地說:“稅務工作是父親交給我的責任,我也會和父親一樣,用畢生的時光來延續(xù)與稅務的情分?!?/p>

          一個陶瓦缽,成為一代稅務人的“鐵飯碗”

          在云陽地稅局開展老物件征集活動時,該局收入規(guī)劃核算科副科長李永學捐贈了一件特殊物品——陶瓦飯缽。

          這只淺藍色的飯缽,口大底淺,質地粗糙,而且還有不少瑕疵。飯缽外面用藍色油性筆寫著“云陽地稅局”五個大字,顏色已逐漸裉去,從中也可看出這只飯缽經(jīng)歷了多少歲月,成了地地道道的“老物件”。

          雖然這只飯缽比起如今細膩美觀的陶瓷碗,不啻一只“丑小鴨”,然而,它卻見證了地稅前輩們走過的艱苦歲月。

          1994年,稅制改革,國稅、地稅分家,稅務人員面臨分流。地稅的未來會怎樣,無疑成了每個地稅工作者心中的疑惑。

          1994年9月29日,云陽地稅局正式成立,開始了“白手起家”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創(chuàng)立之初,地稅經(jīng)費困難,辦公和生活條件也都非常艱苦,沒有伙食團,只有一口灶生火做飯。因此,局里便給干部職工每人發(fā)了一只陶瓦缽蒸飯。每餐定量三兩米,大家捧著飯缽,就著咸菜圍席而吃。雖然過的是“飯疏食飲水”的生活,喜樂卻自在其中。

          在今天看來,這樣的飯缽自然是“土得掉渣”,而在當時,卻成了地稅職工的“鐵飯碗”,使他們的心定了、穩(wěn)了?!拔覀兊亩愂展ぷ骱芏鄷r候都是在路上,靠雙腳走路,到飯點不一定能到食堂正正經(jīng)經(jīng)吃上一頓飯,但有了這個飯缽,我們就覺得安心、有歸宿感,覺得有力量去克服困難?!备锌啵钣缹W說,地稅創(chuàng)業(yè)之初,物資極度匱乏,在征稅路上挨餓是家常便飯,創(chuàng)業(yè)之艱可想而知。他說,老一輩地稅人正是心懷對地稅未來的希望,在艱苦中開拓進取,才開辟了地稅路。

          如今的云陽地稅,有嶄新的辦公大樓,有信息化的稅收征管設備,更有寬敞明亮的職工食堂,老一輩地稅人曾經(jīng)所用的陶瓦飯缽雖早已成為歷史,唯作為“文物”供人觀瞻,然而,飯缽所蘊含的精神依然傳承著,并演繹出了更多的內涵。“當前正值地稅‘二次創(chuàng)業(yè)’的起點,比較起‘一次創(chuàng)業(yè)’的艱苦條件,這次創(chuàng)業(yè)的外在環(huán)境好得太多,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奮勇向前,好好干呢!”李永學說。

          一張黨費收據(jù),彰顯了地稅人的無私奉獻

          老物件展廳中有一張微黃而特殊的“黨費收據(jù)”,是已故中共黨員甘林在生命最后一段時間捐贈給地稅局的一份珍貴禮物。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fā)生8級地震,引發(fā)全社會各界強烈關注,紛紛捐款支援汶川重建。中共中央組織部及時組織開展“特殊黨費”捐款活動,以表達對災區(qū)的關心和支持。接到通知后,云陽地稅全局職工紛紛踴躍捐款。

          “聚少能成多,一千元做不了什么,但千千萬萬個一千元就很多了?!边@是甘林捐款時,對募捐的同事說的一句話。此時他已身患絕癥,面臨每年10多萬元的醫(yī)療費用支出。正如他所言,聚少成多,聚沙成塔,一筆筆捐款涌向汶川,汶川才能迅速重建。為鼓勵甘林無私奉獻的精神,中央組織部特為他開具了一份精美的、如證書般大小的“黨費收據(jù)”,上面寫著:“甘林同志自愿一次交納‘特殊黨費’計人民幣壹仟元零角零分,用于支援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救災工作,特致感謝?!?/p>

          2017年9月,甘林病逝,終年52歲。在與病魔抗爭的十幾年里,他一如既往地堅守在稅收崗位上,始終銘記在黨旗下的誓言,全心全意、熱情周到地服務每一個納稅人。他的奉獻精神,在云陽地稅樹立了一個標桿,鼓舞了每一個云陽地稅人,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他生前的好友、云陽地稅局監(jiān)察室主任陳揚充滿敬意地說:“甘林同志甘于吃苦、樂于奉獻,不但工作干得出色,而且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共產(chǎn)黨員的擔當精神?!?/p>

          奉獻凝聚力量。正是一個個如甘林一樣的地稅干部在創(chuàng)業(yè)路上無私奉獻,勇敢開拓,成就了云陽地稅昨日的輝煌。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今天的云陽地稅人,正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追尋前輩的足跡,奮力書寫新的篇章。

          (記者 李旭忠 通訊員 汪良樹)

          ?

          Copyright © 2008-2016  云陽網(wǎng) 版權所有  主辦:云陽縣委宣傳部  承辦:云陽報社